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点名“生物能源”,生物质能产业能否迎来大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生物能源近日,首部生物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经济通知,并于5月10日对外公开。年规能产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划点《规划》首次提出了“生物经济”的名生概念。
未来,物质哪些产业将成为生物经济的否迎支柱产业?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物能源《规划》从4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首部生物分别为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经济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年规能产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划点以及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名生
其中,物质在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关于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王翔指出,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规划》还提出,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的新期待。
这是一个重要的表态,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很大程度将解决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重点应考量节能环保效果和社会效益。在“双碳”目标下,以及此次国家发改委的发文,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将迎来一定的机遇,但仍然充满挑战。
生物质能产业“个头较小”
过去,人类通过燃烧庄稼等有机物质,即生物质,很大程度满足了对能源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则在尝试将这些生物质转化成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形式,代替化石燃料,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生物质的形成是固碳过程,在使用中不增加大气中的碳,具有天然的碳中性特征,是全生命周期分析意义上的碳平衡和零碳能源,具有独特的负碳排放作用。在“双碳”目标之下,发展生物质能是清洁发展和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能源替代、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目前中国的生物质能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尤其是在发电领域的市场竞争中,生物质发电明显处于下风。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仅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的3.57%,相比之下,光伏和风电装机已分别达到3.06亿千瓦和3.28亿千瓦。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到2022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总装机合计将达13亿千瓦。其中,生物质能发电装机4500万千瓦,仅占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46%。这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比例。
有业内人士直言,最近10年,我国从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企业,尤其生物质能发电或热电联产企业,半数以上微利甚至亏损。更为遗憾的是,历经30多年的发展,我国至今没有形成先进成套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没有培育出区域或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曾有着“生物质发电第一股”光环的凯迪生态,在2018年前后接连爆出财务和信披造假等问题,2020年公司被终止上市,经过数年的艰难处置,“凯迪系”合并破产重整一事在近日迈出关键一步。债权人提供的《重整计划(草案)》指出,凯迪生态在向生物质发电企业转型过程中缺乏科学、严谨的产业研究及财务规律分析,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极其混乱、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对产业政策变化缺乏应有的预见,致使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经营现金流无法维持正常经营活动。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名誉会长倪维斗院士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就指出,多年来生物质产业在我国起起伏伏,从事生物质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亏本的,在这个行业“笑着进来,哭着出去”。生物质能和风电光伏等不太一样,比较容易人为控制,应该是可再生能源中一大助力,但目前国内认知程度还不够。比如玉米秸秆燃烧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禁止焚烧,但是村民有客观需要,处理秸秆后腾出地方种下一茬作物,最后只能偷偷烧掉。这样没有解决污染问题,也浪费了资源。
与光、风等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生物质能的原料并非无成本地拿来即用,大多情况下要将分布零散、能源密度较小的生物质资源进行获取、分类、储存、加工成型等。以农林生物质发电为例,其原料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但与一些国家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作物废弃物相对分散,收集相对困难,耗时耗力,且这类原料体积大,运输成本较高,导致整体成本较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物质能的发展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但远远落后风电光伏,核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成本,只有真正降低了成本,才可能真正提升竞争力。
生物质能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尽管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在“双碳”目标下,生物质能的发展仍然被寄予了厚望。
去年12月,在2021(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就有多位与会专家指出,生物质能是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生物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名誉会长陈小平表示,根据指出,若结合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利用将为全社会减碳超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碳减排超20亿吨,这将为我国“双碳”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
此次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规划》,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推动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要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
“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工程”也被列入了七大生物经济示范工程,具体包括在城乡有机废弃物集中地区开展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打通生物质原料收集、有机肥生产使用等重要环节,提高生物燃料生产规模。建设以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开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替代燃煤,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推进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其他生物质能清洁取暖。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物柴油推广试点,推进生物航空燃料示范应用等。
《规划》还专门提出,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
尽管这些都是积极的政策讯号,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迅速地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能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前述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能源基金会项目副总裁李洁提出,生物质能若想迎来更大的发展,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各种技术的经济可行性进行比较,在顶层设计的层面,建议确定生物质在碳中和路径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在实施落地层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生物质的商业与投融资模式等。
此外,诸多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是,要实现生物质有效大规模应用,还要牵扯到土地利用与林草等多个部门,要解决与农业用地的竞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譬如,当玉米通过加工可以转化成乙醇汽油时,玉米已经具有能源属性,不再是简单的粮食,而是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样玉米价格随着能源价格波动,使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相联系。
林伯强向记者表示,长期来看,如果要提升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当中的比例,需要各方认真盘算,生物质能的发展潜力空间有多大,原料从哪里来,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鼓励,政策如何配套等,统筹推进。如果说在“双碳”目标以及此次国家发改委发文支持的背景下,生物质能产业将迎来机遇期,那也应该是一个缓慢的改变过程。
相关文章
-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昨日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参会人员不仅有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还有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5-07-07
- 今天11月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在济南举行。记者了解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在会上发布。《中小企业数字2025-07-07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野马财经包装盒虽小,门道不少。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把一个奢侈品包包当作敲门砖,挤入富太圈。现实生活中,奢侈品对许多人而言依然有着无限的2025-07-07
进博会观察|全球“抢人大战”日益激烈,人才流动与发展呈现哪些新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11月5日-10日在中国上海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全球开放”核心主题和“国际公共产品”功能定位筹办,2025-07-07潘功胜:可将企业诚信经营、纳税信用、专利价值等数据转化为信贷动能
财联社11月22日讯记者 徐川) “在各方不懈努力下,我国金融科技整体竞争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移动支付、数字信贷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今日2025-07-07一句话逼死对手:加密货币昨夜惊魂地震 币安“轻松”收购FTX交易所
编辑/马兰昨夜币圈腥风血雨,被誉为币圈“央妈”的FTX交易所因一篇媒体的报道、以及其与竞争对手币安的骂仗而喜提 “挤兑危机”。周二,FTX发行的代币FTT报价从周一的22美元跌至5美元以下,损失将近82025-07-07
最新评论